福州公文写作

首页 > 事业单位 > 备考资料 > 公文写作

2022年福州事业单位公文写作备考:高分写作范文5

福州人事考试网 | 2022-02-05 10:54

收藏

  文章五

 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

  随着中国工业化、市场化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,一些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。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,制约了我们的发展活力,也极大地考验着我们党的治理能力和执政能力。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,其是否有效,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、繁荣和稳定。发动多元主体参与、坚持民主协商、形成法治引领,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。

  发动多元主体参与。当下,基层党委、政府还没有实现从“社会管理”到“社会治理”的理念转变,治理主体及治理方式单一、被动,主要依赖于行政命令和国家强制力,疲于应付和解决具体问题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,要坚持系统治理,加强党委领导,发挥政府主导作用,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,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。让乡村干部、联村法官、驻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参与说事,整合社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,将自治手段、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结合起来,实现政府治理、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,形成“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”的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,构筑起纵向多层级管理与横向多主体协同的树状社会治理模式,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。

  坚持民主协商。基层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众的组织化参与渠道不畅,利益诉求平台不足,导致权益保障不够,没有形成“合作治理”架构,从而寻求诸如诉讼、信访、向媒体曝光、举报等极端事件、群体性事件等个体化、间接性救济途径。社会“管理”向“治理”的变化,很大意义在于秩序建立从对人们外在行为的“压制”向人们内心自觉的演变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,必须改变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,在实行真正民主上下功夫,在提升自治能力、自治解纷能力上下功夫,促进社会自治优化,形成社会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的良性运行。

  形成法治引领。基层组织和群众法治意识不强,出现自治过程中侵犯村民合法权益的现象,涉及村民与自治组织之间的诉讼案件频发。国家治理的实践表明,法治是最能有效保障人权的治理模式。只有牢固树立法治理念,保障法治化取向,将民主治理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,引导群众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社会事务,才能形成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,保障基层群众合法权益,确保基层社会长治久安。

  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构筑激发群众广泛参与,让社会运转起来。对政府而言,要扮演有进有退的角色,引导和增强基层群众自治,减少政府对基层社会事务的直接干预,降低政府社会管理成本。同时,强化法治保障,弘扬德治正气,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的质量,从而形成一个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新形态。

分享到

微信咨询

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

全部资讯

copyright ©2006-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